笔趣阁 > 东晋褚太后 > 74 第七十四章、桓温灭蜀

74 第七十四章、桓温灭蜀


袁乔的话算是给了桓温一个安慰。似乎见桓温还有犹豫,  袁乔继续道:“这是大事,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,  睿智的人要做到心中有数,  然后才能算无遗算,当今天下无非两个敌人而已,  一个是晋一个是赵。蜀地虽然险固,但胡人也会有弱处,  若是要除掉他,就要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我们沿着长江溯流万里而上,要经历蜀道天险,他们或许会有防备,  我们不一定能胜。但是蜀地的人自认为蜀地地势险要,依靠着他自然地势的险要顽固,  不休战备器械,  要是以精兵一万,轻军简从,  快速行进,那个时候他们就算知道了,我们早已经进入他们险要的地方了。李势君臣不过是有能力一搏而已,我们定会擒住他的。你害怕我们大军西去,  北边胡人必会窥探,这又错了。为何?北方赵国若是知道我们万里伐蜀,必以为我们内部有所准备,定然不敢动,  就算他侵犯我江左之地,我江左其余军队也可以守住,这无需担心。蜀地富饶,号称天府之国,昔日,诸葛亮欲凭借蜀地抗衡中原。现在确实他还不能对我们造成危害,但是他们要是溯流而上,极易成为敌人。倘若偷袭取代他,占领此地,对我们国家来说实在太有利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晋书袁乔传原话:“夫经略大事,故非常情所具。智者了于胸心,然后举无遗算耳。今天下之难,二寇而已。蜀虽险固,方胡为弱,将欲除之,先从易者。今溯流万里,经历天险,彼或有备,不必可克。然蜀人自以斗绝一方,恃其完固,不修攻战之具,若以精卒一万,轻军速进,此彼闻之,我已入其险要,李势君臣不过自力一战,擒之必矣。论者恐大军既西,胡必窥,此又似是而非。何者胡闻万里征伐,以为内有重备,必不敢动。纵复越逸江渚,诸军足以守境,此无忧矣。蜀土富实,号称天府,昔诸葛武侯欲以抗衡中国,今诚不能为害,然势据上流,易为寇盗。若袭而取之者,有其人众,此国之大利也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桓温听袁乔这么一说,觉得很有道理,释然了,便决定听从袁乔的话,率兵西伐,只是此事事关重大,桓温还需上书朝廷。因此赶紧写了奏书,八百里秘奏建康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日褚蒜子正在太极殿西侧辅佐小皇帝司马耽课业,对于儿子的教育问题,褚蒜子从来不敢忽视,除了朝廷指定的先生之外,作为母亲,褚蒜子偶尔也会亲自辅导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太后,抚军大将军求见。”小莲轻轻走到褚蒜子身边,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请他进来吧。”褚蒜子抬头,笑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司马昱立即便从外面走了进来,褚蒜子远远就瞧见司马昱神色不对眼神慌张,还没等司马昱行礼,便问道:“将军何事如此慌张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太后,荆州急奏。桓温欲率军西伐。”司马昱走到褚蒜子身前,躬身将手中秘奏呈上。一听司马昱所说,褚蒜子瞬间从坐的地上弹了起来,神情紧张,接过司马昱手中奏疏,打开迅速扫视一圈,似乎不敢相信,但奏疏确是桓温所写,也不敢不信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桓元子(桓温字元子)在想什么呢?”简直不敢相信,如今朝廷算是刚刚稳定下来,褚蒜子也才消停了两日,现在桓温居然要西伐蜀地,这还不知道要消耗多少国力,身为执政太后的褚蒜子岂能不惊慌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此事待朝议再定吧。”褚蒜子朝司马昱看了一眼,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诺。”司马昱微微低头,躬身退了出去。

        第二天一大早,褚蒜子便带着小皇帝上朝了,朝议唯一的大事便是桓温伐蜀之事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荆州桓温来到奏疏大家都知道了吧,有什么异议,今日我们朝堂上说一说。”下面议论纷纷,都在讨论桓温伐蜀之事,大部分表示不赞同,认为桓温野心太大,太过冒进,但也有一小波认同的,褚蒜子见大家议论纷纷,发话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太后,此事时关重大,突然冒进西伐,恐怕不妥。”朝中一位将领站出来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太后,臣也以为此事不妥,一来桓温兵力不多,蜀地险峻,那李势的成汉政权也不是一击即碎的,若是久攻不下,必定损耗军力国力,于国不利。”另一位大臣站出来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太后,臣也以为不妥,荆州乃要地,桓温举兵入蜀,荆州空虚,空赵国乘虚而入,我军远途驰援,未必能完全守住荆州。”又一位将军站出来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将军所言有理,桓温伐蜀,领地荆州空虚,北方胡人很容易乘虚而入,我朝自南渡以来,历经数十年几代皇帝辛苦经营方才在江左之地稳定下来,如今桓温西伐,北方胡人趁虚而入,国之危矣。”一位大臣从列班中站出来,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录尚书事怎么看?”众位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,皆是不赞同桓温西伐的,褚蒜子心中有数,但还是征询了司马昱的意见。

        司马昱一直低头不语,站在群臣之首,此刻太后叫他,不得不回答,便道:“此事时关重大,需审慎行事。除了要做好西伐的安排,还要做好国内的守备,以防备赵国乘虚而入。”想了想,司马昱又道:“我们还需做两手准备,桓温伐蜀必定不是一时半会的事,如果伐蜀失利,我们需不需要派援军驰援,怎么驰援?毕竟蜀道艰难,死伤在所难免啊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司马昱说的有理,褚蒜子微微点了点头,仔细想了想,道:“此事暂且搁置,等日后再做决定吧。”于是桓温的奏疏并未得到朝廷的批复。

        站在一角的刘琰一直没说话,这几日他是与公主一起回宫述职的,恰好遇到桓温这事,上朝之时,大家都在议论纷纷,也都持反对意见,但唯有刘琰认为桓温此行可以,但既然大家都反对,他也不好站出来说什么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从太极殿出来,褚蒜子牵着司马耽,脑中回忆着桓温之前的种种,她知道桓温是一个有大志有能力的人,提出伐蜀必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但又仔细一想终究觉得不妥,于是沧然一笑,摇了摇头带着孩子离开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廷的旨意一直没下来,桓温期盼了许久,此刻却有些搞不清褚蒜子和司马昱到底在想些什么了?

        一个人坐在屋檐下,桓温仰望天空,天空中闪耀着无数的星星,桓温恍然想起小时候曾经跟褚蒜子一起看过的星空,多少年过去了,如今早已物是人非,也不知曾经的她是否还想得起那个与之一起仰望星空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以后兄长便向那星星一般,守护着秀秀和母亲。”桓温还记得许多年前,他曾经向褚蒜子许下的诺言。这句诺言,他至今都记得,至今都没变,今时今日,如有需要,他依然会像那星星一般守护心中想要守护之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司马岳病逝已经两年多了,看着儿子司马耽一天一天长大,晋朝也在大臣们的帮助下日渐繁荣,此刻褚蒜子再次站到列祖列宗的排位前,心中百味交陈。

        朝廷能走到今时今日不容易,她褚蒜子能撑到今时今日也不容易,她累了,她不想要在大动干戈,她尤其知道战争会导致多少人死亡,多少人流离失所,多少人家破人亡。因为小的时候她也经历过战争,那是多么可怕的回忆啊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她同时也了解桓温,她知道桓温做这个决定肯定是有十分把握的,没有把握他不会做,想起小时候他养育了自己五年,心中就想着是不是该帮帮他,然而国之大事,身为执政太后,她又怎么能说同意就同意呢?但是就这样驳回桓温的奏疏,确定不同意他西伐吗?褚蒜子又犹豫了。

        等了十几天都没等到朝廷的回复,桓温终于坐不住了,他知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,战机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。于是,此刻他做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件决定,那就是不管朝廷同意与否,他桓温执意伐蜀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来啊。升帐议事。”桓温手中持剑,大跨着步子,朝门口的守卫喊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守卫听到刺史有命便立即前去召集各位将领前来军帐议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桓温骑着战马来到军帐之中,下马进入,账内早已列队等待了好几个人,分别是:征虏将军周抚、辅国将军司马无忌、江夏相袁乔、参军周楚、参军孙胜、参军龚护等一干人等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将军。”众位将领纷纷身着铠甲,手持利剑,朝同样身着铠甲手持宝剑的桓温齐声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都到齐了。朝廷的旨意还没下来,然战机不可失,本将决定不再等朝廷的旨意了。本将将带领你们西伐蜀地,可有异议者?”桓温右手握着腰间宝剑,一脸威严,朝众位将领道。

        众位将领听桓温一言,一片沉默,大帐里一下子寂静下来。桓温怕如有异议者,会对战事造成不利,防范于未然,便又道:“大军西出,军令如山,如有异议者,当斩。今日趁本将还未做决定,若有异议者迟疑者可立即退出,不然军令一定,便只有军令,违令者立斩不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谨凭将军调遣。愿跟随将军,万死不辞。”众将领几乎是异口同声朝桓温抱拳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响亮浑厚的声音响彻了整个大帐,桓温大喜,但也只是在心里,并未表露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既然如此,那就举兵西伐。现在我们讨论下军事部署。”桓温一脸威严,朝众位将领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公元346年,也就是永和二年十一月,桓温未等朝廷回复,决议举兵伐蜀。

  https://www.biqugebar.net/62_62758/19975149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iqugebar.net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ugebar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