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车辚辚马萧萧 > 第三十六章:皇帝宴,农夫宴

第三十六章:皇帝宴,农夫宴


那老军嘶吼一声:放屁!说书先生的话也听得?这分明就是他当了皇帝,一帮子御用文人编排出来的,好让人听了以为他这皇帝当的有理,糊弄一干乡间蠢夫愚妇的!且不说太祖皇帝晚年御下极严,大肆屠戮功臣,做臣子的有点小错就杀的杀,流放的流放。朱棣当年只不过是一个戍边的藩王,他敢说出这种做皇帝才配说的话?不怕砍头么!再说了,建文皇帝从小被名师硕儒教导着,论起诗词题咏,比那大字识不了一筐的朱棣不知道强了多少!怎生他就不知道为君要气魄雄壮,这个朱棣倒知道了?哎……

        他原本对太宗皇帝虽是不满,但是言语中毕竟没有落了礼数,但是情急之下,竟然直呼其名,如同称呼乡间小儿一般。、

        他连连感叹,说到后来,不像刚开始那样的激动,只是叹气:成王败寇,成王败寇,原本如此!

        这样一来大家都不敢搭话,静静的听他继续说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军叹息品味良久,才继续说道:老汉想起往事,一时心情激荡了些,还望简英雄勿怪。咳咳……你说那建文帝性子有点孱弱,恐怕是有的,但是也绝非昏聩之辈。当年他问太祖皇帝为什么要杀这么多有功之臣,太祖皇帝和他说,怕他死了之后,这些大臣造反,所以要先前行除掉。小皇帝反问道:要是我叔叔们造反怎么办。太祖皇帝似乎没有想到这一节,被他问了个愣怔,觉得回答不出来,也反问道:你说说要怎么办。

        建文帝说,用道德来感化他们,用为臣的礼节来约束他们,再不行就要削减封地,改封别处,若是还不行,就只能拔刀相向,派兵镇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老皇帝听了此言之后,觉得小皇帝确实聪明,提出的办法也算是尽善尽美,就把他大大夸奖了一番。

        屋内的众人,听到此处,都说道:小皇帝这番奏对,确实是极为妥当的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军冷笑道:我看不见得!建文帝早知道,太祖皇帝忧虑他为人懦弱,恐怕在他身死之后,弹压不住。燕王朱棣骁勇善战,宁王多谋善断,所以皇位究竟传给谁,也还在模棱两可之间。这番言语,说不定是齐泰黄子澄他们这帮读书人教给他,是给老皇帝吃颗定心丸,让老皇帝好安心把皇位传给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 咪珈蓝拊掌道:妙!老丈,你这番解说,真是在情在理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军满是风霜刀刻的脸上,忽然露出一丝微笑,说道:老汉痴长了几岁,已到了行将就木的年纪,这些事情昼夜颠过来倒过去的想,想了那么几十年,总算是明白了几分。嗐……明白了又有什么用。咱们在这里揣摩当时情境,说不定太祖皇帝早就心里和明镜一样。他甚至知道这是朱允炆听谋士说了,再学给他听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所以在临死之前,将黄子澄叫进宫里去,仔细叮嘱了一番。嘿嘿……王统领,你不是想知道这大国恩寺里到底有什么东西么?我告诉你吧。太祖皇帝知道建文帝为人懦弱,也真怕自己身后诸王起来造反,弹压不住是小事,把这万世的基业毁了可就是大事。

        老皇帝告诉黄学士,先前大将常遇春北伐之时,有一名道人拜倒在军前,献上了藏宝图一份。其时军中缺衣乏食,常遇春欲待按照道人献上的藏宝图,开挖宝藏之时,忽然暴毙,挖掘之事也就不了了之。常遇春是太祖皇帝的肱骨重臣,临死之前写了一封书信,将这件事情原原本本禀告了圣上。

        太祖皇帝感念他鞍前马后的功劳,又怜他英年早逝,亲自赋诗一首“朕有千行生铁汁,平生不为儿女泣。忽闻昨日常公薨,泪洒乾坤草木湿。”追赠他“开平王”,谥号“忠武”,遗像中赐穿龙袍。太祖皇帝按照开平王的遗书,连带着道人的遗书,在驱逐暴元,进军大都之后,曾经派人秘密查看过一番,果然是金银似海,宝若山积。

        太祖皇帝对黄子澄说,这笔钱,自己登极之后,驱逐北元时候用过一些,紧接着倭寇祸乱,沿海修建御倭卫所,又用了一些。后来天下太平,民殷国富,朝廷的兵又开始了军屯,“养兵百万,不费百姓一粒米”,自然用不到这笔钱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说到这里,老军停了下来,两眼直直的看着前面,心中浮现起了无数往事。

        白头老军对楼中诸人所说的,确为实情。

        明太祖朱元璋以布衣之身,提三尺剑,崛起于淮泗之间,数年间削平群雄,统一天下。开国之初,他效仿刘邦故事,在南京皇宫之中大宴开国功臣。宴席上他曾透露了些口风,说道自己有一大笔钱财。如今太子朱标贤明能干,他将来必然即位当皇帝。可是其他的九王,镇守戍边,着实辛苦,也不好白着他们,不如就把这些钱作为赏赐,分给他们。当不了皇帝,也可作一位富家翁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时魏国公徐达,信国公汤和,还有诚意伯刘伯温,丞相李善长等一班老臣都在座。听到太祖皇帝这样说来,都齐口称赞他为人英明,措置得当。独有刘伯温微笑不语,也不附和。太祖皇帝看见了,问刘伯温有何看法。刘伯温起身施礼,口称:臣忽然间想起一个笑话,要说给皇上听。

        太祖皇帝明知道他要讲的绝非笑话,也不说穿,含笑说道:讲来。

        刘伯温道:臣昔日在江浙祖居之地,偶然一日出游,碰到一乡间老丈,那老丈破帽跣足,衣衫褴褛,手摇蒲扇,坐在门前的大树下纳凉。只见他前面的木桌上,整整齐齐的摆着八个盘,八个碗,外带一大海碗的麦仁汤,再看身上,只见左手擎着一只烧鸡,右手提着一壶美酒,正在那里陶然自得,大喝大嚼。见到臣来了,含笑招呼微臣同坐,邀臣同饮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时候平民百姓都苦于暴元盘剥,有两个钱儿也是好好藏着,不敢露出行迹,怕被官府搜罗了去。像这般阔绰的乡间老农,也真不多见,臣见他身上穿的本不像是个有钱人,见他吃喝的这般奢侈,对他而言有些过分,就劝解他道:

        老丈,当今这世道,你可别显露出有钱来,官府问你要起银子来,可不是耍处。

        那老丈听了,将醉眼一翻,说道:

        我本乡间一老年,

        面朝水地背朝天。

        收起稻米盖瓦屋,

        折算菱角换酒钱。

        不短财主一粒米,

        不欠官家一文钱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要派人来拿我,

        我两脚一伸随他便!

  https://www.biqugebar.net/42_42982/14602008.html

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biqugebar.net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m.biqugebar.net